【連載】調理亞健康體質的用藥進退步驟.(1)先治厥陰

  在之前的文章,我曾說:
  一般調理體質,大約也是照著這樣的順序,比較不會「卡關」:
  1.先治厥陰;
  2.再打瘀血;
  3.補陽之前要先去痰飲;
  4.水毒體質的治療可與補陽同步進行;
  但:
  4-1.腎水不足的人、先補足腎水再補陽免得乾燒;
  4-2.夾濕卡關的人要兼去濕;
  4-3.一般被認作陽虛、寒底體質的人要分辨清楚他是真的有寒(睡著了還會腳冷到把自己凍醒)還是自律神經緊張型(醒著手腳冰冷,睡著了會暖回來)的寒,自律神經型的是用龍牡劑/柴胡劑為主,不專用薑桂附。

  最近有人問我:這個實際上是怎麼操作才對?
  我本以為之前寫這樣大家應該會才對,但再想一想,才發覺「惡魔藏在細節裡」,有些臨床上的蛛絲馬跡、主證的抓法,還是得講仔細一些才行。
  所以,不如就依此順序,做個連載,來說明吧。
  但是,這次的文章,需要仔細的小地方就頗多,可能太初學的人還是會看得吃力也說不定。但,這真的不能再多寵你啦;辨證,本來就是需要仔細的啊。

  (1)先治厥陰
  陰陽分裂的厥陰病,必需先搞好,不然一補就上火、一清就虛死。厥陰體質的人,瘀血也不能治,今天用破瘀藥化開了,下週馬上又瘀回來。因此,治厥陰病,在順序上,必需放在第一順位才行。
  並且這種體質(陰實化火)又是最容易養出癌病的,你若真有什麼大病的時候,若你的身體整個就是一個厥陰病的平臺,有經驗的中醫師,多半會想盡辦法躲你的掛號,或設法嘲諷、激惹你翻臉而棄他而去,因為不想在你身上花無用功。
  因為這種體質的病人,醫生會躲你,所以你如果學不會自己搞,你找什麼神醫當靠山,也很可能靠山會趁半夜就愚公移山跑路去了,你不靠自己是不行的。
  然而,諷刺的是,這年頭厥陰病體質的人,又是特別地多。
  在此前題之下,談什麼麼中醫好、中醫有效?醫生只顧著惹病人翻臉都忙不過來了,哪裡還會有「以臨床療效為中醫揚刀立威、為中醫發聲」的機會呢?

  這一項,實際操作時的技術難點有:
  A,不曉得自己算不算是厥陰病;
  B,不知道劑量多少為妥、以及療程該排得多長;
  C,人是不是太虛了?哪些藥方可以直接用,哪些藥方要先補一補才能用?

  我覺得,如果是女生,應該會比男生更有「病識感」,因為生理期的狀況,會提供很好的辨證佐證。而男生的厥陰病,常常就悶悶的,等到有什麼狀況時,已經是大腸癌了……

  接下來,我就說說幾個常用的湯證,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找出可使用的辨證點:

  厥陰病的特徵是陰陽分裂(厥陰風木之氣的功能是黏合陰陽的黏膠),如果用張仲景的邏輯來看,大約是這樣:

  當歸四逆湯加萸薑附:陰經絡和陽經絡不相通,手指尖(經絡的接點)會冰冷,脈會幾乎「把不出來」般地細弱。
  而,在生活中,你可以這樣注意:
  1,生理期痛的時候,或是陰道有感染的時候,手指有沒有比手掌要冷上一些?而脈就特別偏細弱。
  2,日常生活中手腳特別容易冰冷的人,有沒有手指特別冷的狀況?如果有,是用這個湯。如果沒有,而是整段手腕、小腿平均發冷的,就是以附子為主的少陰病四逆湯之類的。
  3,如果是感冒直中厥陰或傳厥陰的狀況,往往最「明顯」的不舒服,是腹部單側或兩側悶悶痛痛的,不是劇痛,但「悶脹感」整得你好煩好煩、心神不寧……因此,往往這時候,你就會專注在腹部的難受,而忘記去注意有沒有「手指冰冷、脈細欲絕」的主證了。
  因此,很多慢性的盆腔卵巢疾患、甚至是急性初起的闌尾炎,如果有「手指冰冷、脈細欲絕」的這個主證,要先用當歸四逆加味湯治這個,先把能量的身體經脈接順了,有形的肉體才有好轉的機會。
  有些人肓腸炎用夠了抗生素,結果還是爆成腹膜炎死了;有些人婦科感染用盡了各種昂貴自費抗生素,還是完全無一絲絲好轉……關鍵都在於這個「沒有先治好能量的身體」這件事。所以這招是一定要先會使的。
  4,這個當歸四逆湯加了吳茱萸的版本還對到一件事,就是「肌肉特別紥實死硬」,簡稱「肉肥」:
  比如說做重訓,別人要能多舉十公斤得長三斤肉的,你要多舉十公斤就得長八斤肉;沒什麼效率,因為能量不足,而「代償性」地多長的胸肌、膀子肉,就像一塊塊盔甲那樣硬梆梆掛在身上(但有的人會誤以為是他練健身特別有成效,肌肉好會長。但這種人,感冒幾乎都是直中少陰,扁桃體先痛起來;以此為分辨點),或者也可以說,能量流動不順暢的肌肉,肌纖維之間塞著死痰,長得雖大塊,但效率不足。
  如果是整個體態上的肉肥,就不定會有「手指冰冷、脈細欲絕」的主證可抓了;但,肌肉大得醜,肉眼是可以看得出來的。長期少量服用這個湯(但要忌絕生冷和冰飲料,不然還一直生痰),肌肉會變小塊、變柔軟,形狀、線條也會變美。
  而基於同一種原理而發生的子宮肌瘤,就通常會有「手指冰冷、脈細欲絕」的主證可抓。這種肌瘤,你只用化瘀的桂枝茯茯丸什麼的,就打不動它;所以我才常說要「先治厥陰,才能再治瘀血」。
  而這種當歸四逆加味湯治療肌瘤的過程,它是先會變得更大,然後才會變軟而散去,很多人過程中看到一治反而尺寸變大了,會嚇到停藥,以為醫壞了;但你如果摸得出它有變軟,就不是醫壞。
  治肌瘤時可以搭配桂枝茯苓丸10加鱉甲1、皂角刺1,甚至穿山甲1。如果是附件有囊泡,搭配專門抽痰的指迷茯苓丸
  5,其實,臨床時,比較有經驗的老手,只看一眼,就會知道:「要開當歸四逆加味湯了!」因為這種體質的人,講玄一點是「面帶青氣」;講白一點就是,時不時就會露出一種「老娘/本人怎麼可能會有錯!」的超自信的煞氣加霸氣的表情,居高臨下地瞪你一眼(遠目+直視那種)。
  科中可以這樣吃:一罐200克的當歸四逆湯,再加各30克的單味吳茱萸、生薑、炮附子、紅棗(吳茱萸加量,紅棗就要加量,才不致破肝陰)、阿膠(長期吃稍微潤一點血會比較舒服)。一天2-3次,每次4-5克,這是以常期調體質而言;治急性感冒直中厥陰時可連續吃多些次數。

  烏梅丸:陰陽分裂不在單條的經絡,而是上下表裡脫開型的。生活中可注意這幾點:
  1,飢而不欲食,這是所謂「胃熱脾寒」──消化道的蠕動的是偏急偏快的,所以會有胃酸分泌的那種餓感,一餓起來就好糾心。但因為消化吸收能力幾乎都停工沒開機,所以食物一到嘴邊,就又一肚子的不暢快,有點吃不下去。
  古時候鬧蛔蟲的小朋友常是掛這個證,所以烏梅丸多半被當成打蟲藥;但今天這樣體質的大人,就還不少,不需要有寄生蟲就可以有這個症頭。
  2,上痛顛頂、下痛陰部。
  烏梅丸的陰陽分裂,常常主證點在百會和會陰,當然,同時上下兩處一起痛的人倒是不那麼多,但非感染發炎、卻時而陰部抽痛的(不分男女),常常是需要用這個方子調理體質。
  3,刮除已入膏肓之病。
  「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也是烏梅的的主證,一股燙燙的感覺好像心口這裡打翻一碗熱湯一樣。不過今日臨床,見得就少一些。
  倪海廈先生曾經提出,舌根一小塊黃苔怎都去不掉,可能是心包周圍黏住一層熱痰刮不掉,而這樣的人,可能會同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都有。而陳潮祖教授的醫案也曾經有一則,說是牛皮癬患者,他用烏梅丸的湯劑刮除了深入皮下的濕氣,才治好的。
  厥陰區塊,算是疾病可以藏匿的最裡面一層,所以是一處值得把握的戰場,只是張仲景的方子,對著「症狀」好開藥,對著「病機」,就很考驗人診病的功力了──這個部分,我本人也還有待加強,目前還無能教別人教得明白。
  4,一條肝經力不足。
  烏梅,是最直補厥陰風木之氣的藥了。肝經的力道不夠,有下面幾個指徵:
  A肝臟排毒功能不夠。有的人,他身上總是長好多疱疱什麼的,看起來頗不乾淨,但是,又不是青春痘那種旺盛發炎搶著冒頭的那種,而是不上不下不進不退的暗瘡型。這種情況,要排毒快些,一次性的委中放血,還相當立竿見影。但要能不再又累積毒素,就還是要長期用烏梅丸,把肝經修補好。有人在這藥起效時,會排出黑色的大便。
  不過附帶說一下:如果是臉上痘痘冒得好「旺盛」,明顯是上火,但是,膝蓋摸起來卻冰冷,那卻是「陽不入陰」的腎氣丸證了。
  B胃下垂加「側腹痛」。一般雜病的胃下垂,多半是組織積蓄了痰飲而胃過重,這種的,胃部會有點凸凸的,用的是枳殼加蒼朮(枳朮湯)、或者再加黃耆的提垂組合。
  但要用烏梅丸這種的,是「肝主筋」的「筋」無力,「吊不住」這個胃,所以胃並不肥大,但下垂時便有「扯到筋」的上腹兩側疼痛感。
  C非寒非熱的陰道感染、下腹腔免疫力低落。
  下腹腔,陰道和腸道的感染,如果是熱證,那是用白頭翁湯,女科的話,那種發炎的燒灼熱痛感蠻明顯的,用了這個湯,那股熱氣會被推上來到期門穴的位置散掉;如果是男科,急性的阿米巴痢疾和細菌性痢疾,通常肛門和直腸都會腫腫塞塞的,所以會有「後重」(拉完了還覺得是不是沒拉乾淨)的感覺。
  而寒證的感染,前面當歸四逆加味湯也說明了。
  而烏梅丸的這個非寒非熱或說寒熱錯雜,如果是陰道感染,有時是不怎麼彻痛,但那痛每「抽」一下時,你都覺得痠得糾心,煩得不得了;或是一陣一陣癢,養得你好煩。總之就是心理上的「煩」大於實質肉體的「痛」的時候居多。
  而如果是男科,那就是長期的大便不成形,黏黏的,偏臭,微微有一點燙屁股,這種腸道長期免疫低落,不良菌落總在繁殖不休的狀態,拖得久了,常常就變大腸癌了。
  烏梅丸空腹吃會有一點刮胃,比較適合的,是飯前吃,一吃藥就吃飯去壓它;有飯壓的情況,梧桐子大的小丸,吃超過十顆也不會難受,我覺得不妨劑量吃大一些,比較快有效。

  白頭翁湯:如同前段已說,這個湯比較是細菌、原蟲痢疾急性期的消炎藥,發散厥陰經的熱邪。但是如果今天你是要調理亞健康體質,用得到的機會不是很大。就算你是主證完全有對到的大感染,如果整個免疫力都已經垮掉了,效果也不是太好。所以這裡略提一句便罷。

  腎氣丸:陽氣不入於三陰經,從這樣的角度看待此一疾病框架,的確可以歸類於「厥陰病」陰陽分裂的範疇。
  像是糖尿病,上消渴而下尿崩,這也是陽氣都浮上去燒上半身,而下半身能量都空掉了的狀態,不是嗎?而連帶的症狀,從性功能減弱,到腳大趾壞疽或眼底病變,這也都是沿著一條肝經在爆。這樣的中國式人體地圖,還是有它的精準度的。
  至於辨證重點,之前的文章「圓通腎氣丸」的說明文已寫過,請參閱?

  宋本傷寒論麻黃升麻湯:上半身熱,下半身冷。
  說到陰陽分裂、上熱下寒,很多人都在該當用麻黃升麻湯的時候、卻用了烏梅丸,結果,治療效果就不理想。
  所以,還是要請讀者稍微揣摩一下這兩個看似接近的主證框,細部是如何地不同。
  而另外一方面,比如說同樣是糖尿病的患者好了,「消渴+尿崩」這是掛腎氣丸證;但是「胸熱咽乾(嚴重時痰中帶血絲)+兩足冷麻(嚴重時一直拉稀)」,就是掛麻黃升麻湯證了;當然,有些患者,本就是腳踏兩條船,兩個湯證都有沾到的。不過,都沾到,就都吃,一個吃上午、一個吃晚上,也就行了。
  麻黃升麻湯的作用,有點像是奶茶店或是酒保用的「搖搖杯」,把油水分離的陰和陽重新搖勻。它已經是仲景方湯劑中極端少有的「小劑量」方劑了(所以還蠻適合用單味科學中藥來組裝),可是它那一點麻黃,很多合乎這個主證的人,底子到底還是太虛了,用了這個方子,還是覺更虛、人不舒服。一盤棋下到這個湯證,已是殘局,盤上沒剩幾個子了──這是這個湯劑臨床上難用的地方。
  這種時候,要用麻黃升麻湯,就比較適合後退一步,同時用少陰的補陽和滋陰之法,來顧護它。
  補陽的話,水瀉不止(或顴骨泛粉紅)用白通湯、通脈四逆湯,手腳冰冷用四逆湯,手腳發重用武湯,手脈發疼+脈沈(或背怕冷)用附子湯,把麻黃升麻湯的藥味掛入這些補陽方劑裡面,並且同時服用滋腎水的豬膚湯來吸納這些陽氣。主要是資本要再厚實一些,至少要有陰有陽,才能調和陰陽嘛。
  當然,不是如此虛得厲害的,麻黃升麻湯原方再加些炮附子,偏寒的藥味稍稍減量,也是能過關的。或者是再吃些腎氣丸,能補住而取得平衡就好了。
  主要是,很多人,會把麻黃升麻湯證,誤用烏梅丸或腎氣丸去醫,所以再重覆提醒一次:麻黃升麻湯的那個胸部熱烘烘,連到喉嚨中間細細一條的那種微微灼痛(有時會熱咳)的感覺,那是和烏梅丸的熱氣撞胸有一點不一樣的。而足冷足麻無力,腎氣丸是腿偏「內側」無力、膝蓋摸起來冷;而麻黃升麻湯就是整個下半身發冷,有時會腳麻木,通常會拉稀、或有消化不乾淨的完穀不化。
  麻黃升麻湯證的人,一補陽就上火,一清熱就虛到要死,這一關不先處理,你什麼藥都沒法子往下用。
  因為不是高劑量用藥,所以這個方子用科中還蠻適合的;可是寒熱方面要一面吃一面微調整,用單味藥,自己拼裝、改造,還可以,每日:白朮0.4茯苓0.5乾薑0.4-0.6炙甘草0.2知母0.2-0.4生石膏0.4-0.6玉竹0.5黃芩0.3-0.4升麻0.4天門冬0.3-.4丹參0.5黃耆1當歸 0.3麻黃0.3桂枝0.3/可加炮附0.4好肉桂0.1──整帖藥不算暖,但是你寒熱對消滅之後,到最後能剩下一個什麼真武湯或附子湯或四逆湯證之類的純陽虛主證框時,接下來就好搞了。
  而從麻黃升麻湯,就又可以翻轉出升麻鱉甲湯和乾薑黃連人參湯兩個變化──

  升麻鱉甲湯
  這個是雜病治陰陽毒發斑的,近代史上曾用來治鼠疫有效過,但原本的主治,應該還是自體免疫疾病,總稱「膠原(構成真皮/韌帶/肌腱/骨/軟骨等的膠原蛋白)病」的紅斑狼瘡之類。
  所謂治「蠱毒」的升麻,如果要用今日的說法,引起免疫力攻撃自體的原因,目前的基因學家是說,人體基因之中,世世代代收集病毒而形成的資料庫「人體內建反轉錄病毒」,在細胞分裂的時候,多出來的片段DNA代謝不掉而誘發的。升麻在清理的,很可能是這一類的東西。這是中國古方派一種很特殊的思路;到了後世方時代,多半認為升麻的作用是「升提」,這個部藥性就被隱匿掉了。而鱉甲,本就是鑽通厥陰最「底層」的藥物之一。這個方子可以說是古方世界,要令藥性作用於DNA的層級的一種設計。
  如果,主證的確就是「身痛發斑」,用這個湯當然是沒錯的;然而,如果這個病人是全身浮腫,西醫驗出是「腎絲球壞死」,而其原因是自體免疫攻擊造成的──這種時候,究竟還是不是當用升麻鱉甲湯呢?
  好比說,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攻擊胰島細胞造成的,臨床上,是「對證的」腎氣丸有效,不是升麻鱉甲湯;但是,如果是水腫這種,如果有西醫檢驗結果掛保證,確診說這是紅斑狼瘡的併發症的,你用對證的退水腫的藥物,卻總是好一下壞一下、老不能斷根的時候,那就不妨考慮以升麻鱉甲湯作為某種「調理這種體質」的專病專方,不把脈不抓證,中藥當西藥開,當作類固醇的代用品(但副作用小很多),掛個保險,一併吃著便是了。
  不過,如果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仲景方之中,有時是治濕病的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之類的,反而起效快些。
  並且,總的來說,如果這個膠原病的患者身上,就是有明顯的烏梅丸證、當歸四逆加味湯證、麻黃升麻湯證……這些厥陰病主打方劑的對應症狀,那直接用這些厥陰大方去醫治,勝算還是高些的;到底,張仲景這些治六經病的方子,起效的速度、效果,都是遙遙領先其他許多方劑的。
  其實,泛泛而論,各種「劇痛」型的「腫」毒(包括被毒蟲咬),拿它來當消炎藥吃,退腫消炎的效力,比西藥好很多。到底是可以平息掉非必要的免疫應。
  臨床如果長期吃,雄黃最好少放些,而不論是發青斑或紅斑,其實花椒都可以保留無妨,所以用這樣的陰毒的陽毒的中間方就可以。鱉甲的量可以用多一點沒關係。藥打粗末,做煮散;如果你仍嫌麻煩,用單味科中組裝也可以,不過就要吃多些,一天多吃幾次。科中無雄黃,不如做藥丸:升麻3鱉甲5當歸2生甘草2雄黃0.3花椒1。一次可15-30丸。這個藥丸,你可以中藥當西藥開,作為某種「營養補充劑」那樣,用於:白血病、紅血球或血小板增生、骨髓纖維化,還有疱疹(如果是帶狀皰疹,要再用蜈蚣和全蝎1:2打粉裝膠囊吞服,湯劑合併栝蔞紅花湯)。
  還有一種最近新流行起來的病叫「克隆氏病」,免疫細胞攻擊腸膜,嚴重的會下血不止。這樣的情況,以止血而言,我比較喜歡用仲景黃土湯和桃湯的合方作加減(例如:灶心土=伏龍肝8錢 白朮3錢 乾薑3錢 生地3錢 柏葉2錢 黃芩2錢 赤石脂3錢 白米1/3碗 金銀花2錢 苦參5分 玄參2錢 麥冬2錢 黑扁豆1錢 地榆炭1錢 血餘炭5分 山藥3錢 薏仁3錢 白芨3錢 浙貝母1錢 茯苓1錢 車前子1錢 茜草1錢 淡竹葉1錢 牡丹皮5分 蒲公英1錢),以此湯送服升麻鱉甲丸。如果覺得體內還有蘊蓄著毒氣,以毒攻毒的藥,有些太凶惡,能夠舉重若輕的,倒是牛黃和犀角;如果可以,吃飯中間,插入1-2顆耆婆萬病丸,以不刺激腹瀉為度,可能可以把病灶清得乾淨些。

  乾薑黃連人參湯:寒底格拒的胃熱上湧
  這個湯,對應的臨床症狀,是治療「用了各種藥都止不了的」猛烈嘔吐。知道一下就好,長期調體質可能不太會用到。

  大烏頭煎:風邪糾纏厥陰之經
  當一個人的厥陰肝經完全被風邪綁架的時候,就有可能發作「寒疝」,腹部絞痛得要命。
  但除了一般腹痛、間歇發作的小腹痛之外,如果是發作在女人的生理痛,那個患者會痛到額上一層「油」的冷汗。如果是在男人身上,有時是變成止不了的夜夜遺精,好像扭抹布、被絞搾出來的一樣。
  女人最慘烈的生理痛,不用到這個方,其他方子都不行,無法取代。這個病,如果不治好,風邪沿著一條肝經坐大了,幾年之後,變成肝癌也不奇怪的。
  這個方子,原書是說用蜜直接煮烏頭,但事實上是會太乾、煮成固體去了,所以現在一般是用蜜兌一倍至二倍的水,再煮回原來的濃度。烏頭一般來講毒性蠻會麻倒人的,但這個方要起效,其實需要服用的「總量」並不少,要到達某種「閥值」才行,所以,一開始喝的時候,怕中毒,小口一點點開始喝,喝了等兩三小時看看沒事再多喝兩口……這樣以確保安全為第一是沒錯的。但是要一直持續喝好幾天,才有機會感覺出明顯的效果。如果喝幾口、覺得不怎麼有效、就停了,有時並不是它沒效,而是你還沒喝夠。

  清代陳士鐸的三清丸:清補厥陰經通用方
  如果你真的就是沒醫術,婦女病之類的,這個方總是有吃就有好,是個用了鱉甲和鰻骨的,清補厥陰的好方。

  以上所說的種種,是同學在調理自己體質之前,要最優先檢視並處理的,不然調到一半,很容易又破功而壞下來。
  這調養肉體,和修心,真是同進退的:練心力,如果不先處理掉「代償反應」的問題,也是動不動走火入魔,又需要砍掉重練的。
  而代償反應,也就是想要愛面子、端高自己逼格的種種有意識無意識行徑、想要證明「自己是夠好的」的種種努力、深信自己就是如此高人一等的自命不凡之妄想……這種種心理素質,於現代人,又正是製造出大量厥陰病患者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