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的詩詞課,教到同學填宋詞、以及七言律詩的寫法。
課後幾天,有位同學拿了一首他首次試作的七言律詩給我看。因為那時剛好是一群人約夜裡去泡溫泉,而有兩人要晚些才能來會合;於是就多出了一小時空等的時間。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陪這位先來的同學,修改他的詩作,混了一個小時。
以下是這位同學的原詩:
聚
細雨輕風四月天
知音舊友共肴盞
老湯靚麵鮮香旋
吟釀蜜梅滋味甘
解惑釋疑暮色漫
更深夜重不思眠
但求來日常相聚
把酒笑談再比肩
因為是初學者第一次寫,還有一點平仄韻腳未合之處,五、六句的對句,也還不工整。
這首七律,比較穩妥的格式是:
〇仄〇平〇仄韻(第一句尾字也可不押韻,但不押時就要與韻字平仄相反)
〇平〇仄〇平韻
〇平〇仄〇平仄(因為是一二四六八句押平聲韻,三五七句尾字就要仄聲)
〇仄〇平〇仄韻(三四句為對句)
〇仄〇平〇仄仄
〇平〇仄〇平韻(五六句為對句)
〇平〇仄〇平仄
〇仄〇平〇仄韻
──格式中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全部顛倒過來也可以。如果押仄聲韻,三五七句尾字就要平聲。
陪同學改著改著,約一小時後,這首詩漸漸變成了這個樣子:
聚
乍雨斜風四月天
一窩舊友炒新言
老湯下麵麵香迸
吟釀浸梅梅味尖
解惑竟如酣一醉
深宵也願減些眠
便祈來日能常聚
茶老酒醇還並肩
陪同學改詩,其實,倒不是要教人「用什麼字比較帥、比較美」。
而是,比較像懶惰的諮商員老掛在嘴邊的那句話「那你覺得怎樣?」,不斷地問他:「這句話是不是確實有說到你真正的感覺?如果不是,怎麼改,會更接近你真實的感覺?」
首二句從「細雨輕風四月天,知音舊友共肴盞」改到「乍雨斜風四月天,一窩舊友炒新言」的過程是:
我問同學:「第一句寫當時實際的季節、氣候、情景,是切入主題的常規作法。但是,同樣是這個情景,如果可以的話,把你的心情暗藏進情景之中,把情景作為敘情的象徵物來使用,就會更像詩一點。那麼,同樣是這個雨、這個風,怎樣的雨、怎樣的風,會比較貼合你的心情呢?」
而同學所寫的那一晚,幾個熟朋友混到一起,胡亂弄點吃的喝的,一切都沒有特別的預計,只是偶然之聚、突發的事件,而一群人也只是純鬼混,並沒有什麼多有營養的正經宗旨,說話也只是扯淡而已。
「不正」之「偶」聚,織入情景,於是,同學最後選定的字是「乍雨斜風」的四月天。
而第二句,原本是「知音舊友共肴盞」,一群人煮消夜,喝茶喝酒。
我問同學:「這些人雖是你的舊識,但用『知音』二字,會不會有些過了?你們恐怕還不是莫逆之交那種程度的知音吧?大家認識是認識,也算熟人,但,彼此的背景、想法,或許都頗有差距。講得狠一些,說不定在你眼中、或對方眼中,彼此都仍是三觀不正之輩,相互的認同度,說不定沒有這麼高喲?」
於是同學再想想,也覺得:那一夜之所以美好,值得回憶,就是因為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在東拉西扯的磕磕碰碰之中,形成某種程度的腦力激盪,而拓寬了彼此的視角。而直接的情景,則是一夥人茶酒交錯地聊著聊著,而時不時有人去廚房用剩湯煮一包方便麵補給糧食的狀態。
這一句,中間曾改成「一鍋舊友煮新言」,但,好像還是太硬,有點造作,於是又退後一兩步,暫定為「一窩舊友炒新言」;用「窩」字,是因為真的是一群人窩在一起,稍取英文「cozy」的語感。
三四句的對句:「老湯靚麵鮮香旋,吟釀蜜梅滋味甘」和五六句的對句:「解惑釋疑暮色漫,更深夜重不思眠」。多多少少有點初學者的生澀感,有一點點『努力』把字詞填進去的感覺。這種太整齊、太乖的對法,多少就會有點僵硬和呆氣,如果能讓它再錯落一點,靈活一點,整首詩就會變得更可愛些。
三四句,因為是記實,說要改,也沒什麼好改的。那一晚的那夥人,一邊是泡著三十年的老紅茶,另一邊是用還算貴的日本清酒攙一些些高梁酒,又扔進了一大把黑糖梅干浸到酒裡提味。
而如此酒茶交錯地喝著,喝到刮胃了,就有人跑到廚房去下方便麵。而煮麵的湯,乃連日剩菜之集大成:砂鍋土雞湯、紅糟雞湯、蛤蜊加蜆湯,而煮的方便麵,本身又是花雕雞口味的……各種亂七八糟的鮮味疊在一起,簡直像是在提煉味精,到最後,吸飽了這些汁水的方便麵,「鮮」到有點驚嚇味蕾的程度。
這三四句,中間曾過渡為「老湯煮麵香鮮疊(疊在方言是仄聲)/鮮香飽,吟釀浸梅奇味宣/甘/甜」,到最後,同學定案為「老湯下麵麵香迸,吟釀浸梅梅味尖」,似乎是他覺得「麵、梅」的疊字,比較有迴文詩捲簾格的趣味。
不過,七律中的對句,用疊字,是比較考功力的,有時候一旦字重覆了,整句會有虛掉一塊的感覺。我認為,這種疊字,隨緣出現就好,不必刻意作;寫詩還是以實話實說為主。
句尾二字的「迸」和「尖」,說來也是在打擦邊球,有可能會讓人覺得在用怪異的形容法,想要出奇制勝。
不過,對寫詩的同學本人而言,麵搞到鮮到很爆炸是事實,甜梅干泡的酒一股梅味很凸顯地竄上來也是事實。不算是說謊捏造感覺,我便也放它過關了。
反而讓我有點忐忑不安的,是「吟釀」二字。因為日本對清酒「大吟釀」的成份配比,是有嚴格的法律定義的,那晚的那一瓶,不是劣酒,但好像也不是完全符合「大吟釀」的規格?但想到,李白的詩,對一個守城門的衛兵郭某,都叫他「郭將軍」了,於是,也就睜隻眼閉隻眼地放這「吟釀」過了。
五六句的對句,同學原本的「解惑釋疑暮色漫,更深夜重不思眠」就並沒有對得工整,所以是請他重新調整過一遍。
這副對句的缺點,是「解惑」「釋疑」、「暮色」「更深」「夜重」都意思重疊,有點詞窮的感覺。
最簡單的搞法,是直接每句刪兩字作五言詩「釋疑暮色漫,重夜不思眠」,不然,就要想法子加些東西,讓句子充實一些。
但,如果不想硬塞字詞去充填它,我的建議是:「就直接用虛詞去搭橋,如果整句的意思能夠『轉』出兩層錯落、呼應、反差的感覺,內容就會豐富起來,虛詞也就不虛了。」
於是,改來改去,目前定案為「解惑竟如酣一醉,深宵也願減些眠」。
對同學來說,覺得:聽到不同的聲音,讓自己看見他人不同的觀點,是像喝好酒一般的暢快酣美。
我是建議他不要用「解惑」「釋疑」之類的詞,因為會很像是跟著老師在問問題、做功課什麼的,不如用「答問」、「絮語」、「暢臆」之類。不過同學覺得比較喜歡「解惑」。作者本人覺得感覺貼切,那我也無話可說。
而「深宵也願減些眠」,本來是作「不思眠」,但其實當晚誰也是累得要垮掉了,思眠得不得了,只是因聊得高興,硬是撐到半夜四點才散。用「為了聊天的快樂,而忍痛犧牲睡眠」的敘述,比較符合事實。
這樣,上句的「竟如」和下句「也願」兩組虛詞相對,各自把其前二字(解惑、深宵)和其後三字(酣一醉、減些眠)作出對比;「一(一在方言古音是仄聲)」和「些」是數量單位的相對。另外,上句和下句,句意之間亦形成反比性的呼應、與因果劇情的連貫,這樣的對句,力道就可以稍足一些。
末二句「但求來日常相聚,把酒笑談再比肩」改到「便祈來日能常聚,茶老酒醇還並肩」──
首先,我有意見的是「但求」,因為這個說法,有點下手太重,一旦用了「但」字,就好像「此外還有」一大堆無法求全的遺憾;而其實是沒有。所以就平實一點,先用「便祈」就好。
最後的「比肩」好像也有一點不服輸的競爭之心,其實作者只是在說一群人窩著靠在一起的親暱模樣,用side by side的「並肩」就可以了。
而「茶老酒醇」,是回頭呼應第一句的技法,把心情寓入實景之中:當日是喝老茶、喝醇酒;而這一幫人,個性都不盡相同,隨著年歲增長,只怕是如茶如酒,氣性會更加不同。但即使、如果,大家的個性、怪癖都更上一層樓之後,還能如今日一般地嘻笑歡聚,那將是多麼美好啊──以這樣的心情作收尾。
這樣的結尾,說來也是爛大街的款吧。但第一次寫律詩的初學者,改到這樣,也算拿到一張入場券了──對自己感到失望、絕望的入場券──功力完全沒有的人,不會有這種挫敗感;但,有了這麼一點功力,再看到先人的大作,比如說,許渾的七律《重遊練湖懷舊》的末二句「日暮長堤更回首,一聲蟬續一聲蟬」,就會曉得自己「寓情於景」的完成度,和真正的傳世名家還差到多少光年了。
七言律詩的練習,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教程」(teaching process),自己的筆下哪裡有虛弱不足之處,都會像照妖鏡一樣反饋給自己看到。在上課時,我也比較鼓勵同學以七律來練筆力;不過,有些同學好像還是寫不進格律詩,大約是怕麻煩,不喜被拘束。
但是,中文格律詩的美學,就是在這種種限制之中,還能寫出自由靈動的情感──格律愈死愈好,內容愈活愈好──相對立的元素,「制約」(機心)和「自由」(野心)得以調和之下,才能體現得出來。一開始就不想要被制約,反而不容易「練功」;練肌肉,到底還是需要啞鈴的。
改詩改了一個小時,遲到的人也到了,一位前日一起過了這一夜的朋友來了,看到這首詩,說:「有了這首詩,那一晚,在我們的記憶中,就變得很不一樣了呢!」有點小驚喜、小感動。
而寫詩的那位同學,也跟我說:「比起你在講臺上教十五個小時,你陪我的這一小時,我覺得學到的東西反而多些!」
其實,這對我而言,也是兩難──
近距離的手把手教學(中醫亦然),幸運的時候,是教學效果比較好;但不幸擦槍走火的時候,同學禁不起人講,一下子惱羞成怒大翻臉的情況也是有的。
為了我自己的人身安全,這種事,就先隨緣吧。